本報記者謝霄凌通訊員齊春佳
金秋時節(jié),南和區(qū)三思鎮(zhèn)的玉米田里一派豐收景象。9月18日清晨,農業(yè)技術推廣研究員溫春爽早早來到后郭平村,與農戶一起查看玉米長勢。
“同樣時間播種的玉米,為什么別人家的玉米籽粒飽滿,自己家的玉米籽粒不飽滿?”技術培訓會上,面對農戶提問,溫春爽通過對比不同玉米品種的籽粒飽滿度,解答農戶們的疑問。她介紹,今年南和區(qū)夏玉米長勢普遍優(yōu)于常年。當前正處于灌漿中后期,是產量形成的關鍵階段。除了品種差異,土壤墑情管理也直接影響玉米千粒重。
種糧大戶南立杰的300畝玉米田里,技術人員用土壤墑情速測儀采集數(shù)據(jù)。南立杰告訴記者,他在培訓中學到了雙晚技術:玉米適當晚收能延長灌漿時間,小麥推遲播種可避免冬前旺長。
在田間實訓環(huán)節(jié),溫春爽掰開一穗玉米邊向農戶展示邊說:“看這籽粒排列緊密,淀粉沉淀充分,正是晚收技術見效的典型表現(xiàn)?!?/p>
在后郭平村的農田里,郁郁蔥蔥的玉米稈高聳挺立,肥碩飽滿的玉米綴滿稈。技術人員在田間地頭看苗情、測地情,為種植戶答疑解惑。他們結合氣候、土壤條件以及作物當前長勢,圍繞田間管理、科學種植等核心內容進行深入淺出的現(xiàn)場指導。
這場從會議室延伸到田埂的技術服務,讓科學種植理念落地生根。夕陽西下,仍有不少農戶圍著專家詢問小麥備種問題,農業(yè)技術人員耐心地一一解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