葫蘆田種出“金福祿”
本報記者 丁邵一通訊員潘志方 李盛鑫
深秋時節(jié),隆堯縣蓮子鎮(zhèn)鎮(zhèn)東閆莊村的葫蘆田里一派豐收景象。元寶、如意等造型各異的葫蘆綴滿藤蔓,在陽光下泛著溫潤光澤。正在采摘的農戶杜彥國說:“這關公造型的葫蘆可得輕拿輕放,一個能賣2000多塊呢?!?/p>
今年是杜彥國種葫蘆的第五個年頭。2021年,頭腦靈活的他盯上特色農業(yè),在3畝地里試種“造型葫蘆”。這種葫蘆生長初期要套上石膏或鋼化塑料模具,順著模具可以長成多種有吉祥寓意的造型。這些葫蘆因諧音“福祿”,成了兼具文化與藝術價值的“香餑餑”,價值遠超普通葫蘆。
萬事開頭難。事業(yè)起步之時,杜彥國還是個十足的門外漢。首批葫蘆要么皮厚如木頭,要么模具貼合度差,成型率不足三成。“別人能種好,為啥我不行?”他抱著不服輸的勁,翻資料、找專家,從模具材質改良到控溫控水,一點點摸索。播種后,他天天泡在田里,選種、育苗、套模,每個環(huán)節(jié)都守在田里。遇上雨天,生怕模具積水影響葫蘆生長,他冒著雨到田間檢查排水,雙手常被藤蔓勒出紅印。
通過一次又一次的試驗和改良,如今杜彥國的葫蘆成型率超過八成,年產量1200多個,如意造型的能賣到1000元,價值是普通葫蘆的數十倍。銷路也從最初的葫蘆街擺攤,升級到手機聯(lián)系老客、線上直播帶貨,還有不少外地游客專程來村里采購。眼下,他正琢磨推出新品“玉壺香瓶”,進一步拓寬市場。
村里人知道杜彥國種得好,紛紛登門拜訪想跟著學技術,他也不藏著掖著,手把手教大家怎么選種、育苗、套模?!岸家粋€村的,誰家不想過好日子?只要肯下苦功學技術,幾畝地也能種出花樣?!倍艔﹪f,他要帶著鄉(xiāng)親們一起種,把他們村的“金福祿”打造成鄉(xiāng)村振興的特色名片。